聆聽大地的脈動-鳥占亭步道
擅長在高山生存穿梭的鄒族,自古便有「以聆聽鳥鳴來占卜」的獵人文化。達邦部落的解說員-安孝明同時也是部落的獵人之一,隨著他的腳步前往鳥占亭步道,一會看安大哥停下來觀察階梯上的白色排遺,便知悉此種小量的鳥糞是由貓頭鷹所留下的;一會他見到路旁的土痕,則發現是松鼠走過的路徑,安孝明用他沉著專注的心與敏銳的五感聆聽著大地的呼吸與脈動。
安孝明提及:「我們鄒族獵人在出發打獵前,會先到鳥占亭一帶聆聽鳥鳴,假使有一群繡眼畫眉,其中會有隻叫得特別大聲,此時你要屏除其他隻鳥的叫聲,非常專注地去傾聽與你對話的那隻鳥,且邊聽的時候要一面慢慢走,佯裝沒事,絕不可站立不動…。也許你會覺得天方夜譚,但我們都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因此,老獵人若聽見鳥鳴預言今日的收穫將會白費,他便會折返回
此外,如同其他原住民族,鄒族也有諸多生活禁忌,像是有人要出門時,千萬不可在那人面前打噴嚏,否則要外出的人會容易受傷,但也並非全無解決之道,只要先喝杯水再出門,或是付十元硬幣給那位不小心打噴嚏的人,便足以消災。
雲霧滋養的阿里山風味
漫步在達邦部落的山徑小路,我們將前往今晚的住宿點-秘密遊,此時四周白霧漸起,襯著一旁坡地的梯田茶園、高山花卉、黃澄澄的油菜花田,有種不太真實的迷幻感,且據說阿里山茶之所以好喝,與這一帶容易起霧有關,濃霧使得這裡日照短、茶葉生長速度慢,因而使農作更加細緻;且濃霧中的水氣富含礦物質,讓這些被濃霧團團包圍的茶樹們,彷彿在做最天然純淨的葉片施肥。
秘密遊的晚餐大多採用部落自己栽種的蔬菜,像是大莢豌豆、高麗菜、山蘇,並將採摘的山胡椒籽加入香腸之中,淡淡的檸檬清香留韻齒頰;其中最特別的為「獵人包」,昔日族人將剩菜製成飯包,作為隔日上山打獵的便當,因此裡頭的菜色頗為隨興,但多半有鹹魚、山豬肉、芋頭,以及較為少見的「鵲豆」,此種豆類即便在貧瘠的土壤也能生長,象徵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因此又有「生命豆」之稱,以鄒族傳統婚禮為主的「生命豆季」更以此為名;另外鄒族常以鵲豆來料理肉類,故也俗稱為「肉豆」。
阿里山還有幾家值得推薦的用餐地,像是「達邦複合式餐廳」的竹筒飯、野溪苦花魚、炸野菜、樹豆排骨湯;還有石棹「達官現炒」採用本地栽植的山葵搭配豆腐,嚐過都會驚嘆於哇沙米跟豆腐竟如此對味!住宿部分,同樣位於達邦部落的「給巴娜」民宿,女主人為當地母語老師,十分熟悉鄒族文化,且院前還有片開闊的戶外草地,隔著山谷溪流與對岸嶙峋山勢對望,房客可在此體驗傳統射箭,只要掌握到技巧,保證玩上癮。
神聖莊重的鄒族戰祭
一夜好眠後,驅車前往特富野部落的戰祭。鄒族的戰祭每年由達邦與特富野兩個大社輪流舉辦,由於此祭典需由頭目與長老共同討論,因此每年的活動日期並不固定,特富野一般舉辦在2~3月,達邦則在7~8月,且不同於氣氛歡愉的豐年祭或小米收穫祭,鄒族戰祭屬於迎神、初登會所、成年禮等的正式祭典,故有諸多禁忌,建議欲參加的遊客能事先了解祭典流程與規定,並尊重當地文化。
在達邦與特富野兩座大社,都能見到鄒族的男子聚會所-Kuba,除了戰祭之用,傳統舉辦會議、未成年的傳承教育,以及成年禮都會在此舉辦。從前Kuba裡的營火必須終年不熄,除了象徵生命延續,同時可一面煙燻以五節芒、白茅建成的會所屋頂,以預防蟲蠹。若仔細觀察,Kuba側邊設有一「敵首籠」,昔日出草所獵下的人頭會集中放置於此,倘若裝盛不下也會拿到神樹雀榕底下。
戰祭當日上午8:30,人潮已逐漸聚集,此時有專人介紹整個活動流程;約莫9:30,一位位勇士會拎著衣物進入Kuba著裝,以準備10:00開始的正式祭典。參與的鄒族勇士只能在Kuba內更換正典服裝,並一一繫籤條、別神花、戴皮帽,這些都是為了讓戰神能夠識別的標記。勇士所繫的籤條有護身符之意涵,由山芙蓉的樹皮製成,需事先將取下的樹皮放置河水中自然發酵,僅留下纖維將之曬乾,後續再染成紅色;神花則為金花石斛蘭,相傳為戰神最愛的花,當天參與的勇士人人都要配戴一雙,且根據族人的說法,神花必須由特定氏族派遣兩位男子,於戰祭前晚到山林裡採摘回來,這兩位男子從夜晚出發後到隔天祭典開始前都不能吃喝,規定十分嚴格。
十點整,祭典正式開始後,就不允許遊客自由穿梭祭場之間,族人會先引聖火至火塘中升燃,接著由每位參與的勇士以佩刀刺殺乳豬、將刀刃沾血,抹於神樹的葉片上,再一一砍除神樹大部分的樹枝,由於鄒族人相信神樹為戰神降臨會所的梯子,因此將樹枝砍除是為了替戰神整理路徑。
砍完神樹後,歷經獻祭品、唱迎神曲,便完成重要的迎神儀式,之後還有「誇功祭」、「送神祭」、「婦女引火祭」、「路祭」,以及至各氏族祭屋祈福的「家祭」等,以上僅能由族人參與的正式祭典大約於中午結束,約莫下午1~2點則展開為期二至三天的歌舞祭,此時來訪的遊客也可參與,一起感受歡樂的部落氣氛。
這幾年參與戰祭的遊客漸多,也出現許多不尊重在地文化的遊客為了攝影取景而隨意穿梭祭典場地,或在勇士進行路祭時直接穿越隊伍,造成族人與遊客之間嚴重的紛爭,其實,這樣的行為對族人而言等同將人與神之間的連結猛然打斷,褻瀆了他們的信仰。因此建議遊客,除非對原住民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者,否則不妨於中午過後再參與歌舞部分;另外,若不習慣人潮擁擠,非祭典時期來此也更能感受部落閒適的氣氛。
風災後的微光-逐鹿社區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風災,阿里山鄉八個部落的收災戶被遷移至阿里山山腳下的觸口,形成他們口中所說的第九個部落-「逐鹿部落」,不遠處還有以阿里山鄉受災漢民所組成的「日安社區」。新式的永久屋為兩戶一棟,只不過由於族人原先的產業多在山上,因此大部分受災戶平日會到山上的臨時工寮居住、務農,假日再返回永久屋,且有部落些老人家較不習慣平地的炎熱,每逢夏季多半喜歡待在山上。
逐鹿部落旁設有假日市集與歌舞表演,將阿里山鄉的竹筍、茶葉、咖啡、愛玉等產業集中在此展售,歌舞動作也展示了阿里山少年的果敢剛強與少女的柔美身段,此外,部落內所建的hufu因為未曾舉辦過正式祭儀,因此可供遊客入內參觀,也無女子不可入內的禁忌,逐鹿社區的族人強調:「時間充裕的遊客不妨上山多住兩天;時間較趕的,我們希望這裡就像是個小型濃縮的阿里山部落,供遊客買伴手禮、看表演、感受鄒族文化。」
此外,逐鹿社區一旁就是「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清水模打造的綠建築,內部多採互動式介紹,其間的建築語彙值得細細品味,是一處讓人感到放鬆的空間。
採訪撰文 / 李盈瑩
原文刊載於《AZ旅遊生活雜誌》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