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神的領域謙卑紀錄-高山攝影師












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等候一對黃喉貂看向鏡頭、紀錄日本禿頭鯊自出海口一路溯源至河川中游,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從事生態攝影的王文哲入行三十年,每年將近兩百天待在高山上,同一趟山路他比別人多走了幾百遍,找尋動物遺留的行蹤,利用自然素材為自己架設偽裝點,與高山萬物一同呼吸脈動,只為等待一個畫面。即便曾經與各大國家公園、經典雜誌合作過,作品水準也達BBC的拍攝程度,王文哲仍以十分謙卑的態度看待這份工作。

以季為單位的高山生活
冬日早晨,王文哲與合作多年的伴侶詩怡開著休旅車來到北部山區,於潺潺溪流邊設好攝影機,靜默等待豆娘的身影出沒,忙完拍攝後他們會煮些咖啡,然後隨興地選擇在附近過夜,一台車就是他們在外工作的屋子,裡頭攝影器材、爐具、盥洗用品一應具全,椅座打平就是床鋪,整座山區就是無限延伸的客廳。

一年之中他們有一半的時間就像這樣到處收集素材,另外半年,他們受公部門委託,或者為拍攝自己心中理想的影片,而前往高山隱遁。由於器材從大大小小的相機、攝影機、個人裝備與食物,涵蓋到發電機林林總總高達八百公斤,每趟上山、下山都需聘請近30位山青協助揹負,因此每回行程他們盡可能安排三個月以上,才不枉費頭尾所費不貲的大工程。

王文哲最長曾在南湖山屋待半年之久,回想那次本來僅預計待一個月,滿月後卻遇上熱情的登山客不斷提供食物與高山瓦斯罐給他,物資多到幾乎可以開雜貨店,就不小心延長了時間。而最令兩人印象深刻的是,曾在雪山進行拍攝作業,每批抵達三六九山莊的山友便口耳相傳:「啊,就是他們在山上住很久了!」於是將吃不完的食物源源不絕贈與他們,王文哲打趣說道:「早上醒來睡袋旁就一盆『腳尾飯』,第一天是滷豬腳,第二天豬腳被挪到一側,繼續加一坨稀飯肉鬆,第三天羊肉爐再添進來,來到第十天鋁盆中的食物就滿出來啦!」

動物眼中的一團枯枝落葉
關於高山生活的吃喝拉撒,王文哲彷彿有說不完的笑料,但談起拍攝工作,氣氛便顯得沉靜而專注。每回上山安置器材後,他們便以此定點輻射狀往四周探索,假使預定要拍攝黃喉貂,就先尋找牠走過的痕跡與遺留的氣味,判斷此路線對牠而言是餐桌還是寢室?假設認為是餐桌,就開始預測牠可能在哪裡用餐,然後著手用枯枝落葉設計一個遮風避雨的環境,將自己隱身其中。

有時野生動物就出現在兩公尺外,視覺的部分有了偽裝,那麼人類的氣味是否會被動物覺察呢?「只要把人變回野獸就可以了!」王文哲說道,其實一個月不盥洗,人就開始回歸動物的味道,就像假如有隻狗連續洗澡一個月,身上雖有狗的氣味,卻同時也摻雜人工氣息。當野生動物嗅到這樣似人又非人的氣味,多半會合理化眼前的情形,除非緊要關頭,並不會耗費大量的精神力氣用來逃離。且每回動物趨近自己時,王文哲都能捕捉到牠們臉上一抹困惑的神情,動物在困惑之際會以全副精神來判斷環境,因此動作會完全停格,甚至看得出來牠正在思考。

對王文哲而言,攝影工作就是在蒐集故事的歷程,且這些故事主角不僅止於動物。像是一朵在帳篷前,從原本地上植株乾枯、抽新芽,一直到展葉、開花苞的小花,就是他過去數個月來唯一的鄰居,當人們介入了對方的生活、查覺對方的容貌變化,就因而建立了關係。又或者,當你俯趴在大石上,以蛇腹鏡頭拍攝一隻小蟲,它從原本看向遠方,到突然驚覺一旁有巨人而轉頭看向自己,還是當一隻螞蟻偷偷摸摸正要竊取熊蜂藏在腿部的花粉糰時,被熊蜂後腿用力一踢的連續畫面,都是王文哲在漫長的時光等待下遇見的生態故事。

九歲起始的登山之路
大學時加入登山社,二十歲便投身生態攝影至今,王文哲與山的結緣竟可追溯至國小二年級。早期台灣的氣溫較低,家住桃園的他冬季上學時都能遙望大霸尖山上的皚皚白雪,一回同學時值高中的哥哥隨口邀約,幾個小毛頭就跟著上大霸了,彼時裝備簡陋,睡墊是現地割下來的芒草或箭竹,背包還是橫式的,就這樣因「誤交匪類」登上了他人生中首座百岳。

而攝影之路同樣啟發的早,國中時有人送給母親一台Olympus Pen半格相機,媽媽本著「哪邊涼快哪邊去」的心情,把相機丟給他自己玩,就這麼一頭栽進攝影至今。早期王文哲拍攝高山景觀,慢慢從美麗的表層之下開始專注自然生態的豐富底蘊,約莫二十年前才逐漸轉型走動態攝影。對他來說,平面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原始動機都是在說故事,但照片所呈現的只是片面,有所侷限,時常需要搭佐文字才能完整。王文哲做了一個貼切的比方:「像是你去側拍舞蹈,舞者弓著身子匍匐、彎曲,然後力量釋放,彈到頂點,過了頂點又再往下。平面攝影只能拍到那個頂點,但動態攝影卻能將前奏的醞釀完整記錄下來。」此為他們轉型走動態的原因。

最後,被問及在高山上待這麼長一段時間,回到平地後是否有所不適應?王文哲認為:「不管我們在山裡住多久、再怎麼喜歡山,都不能掩蓋我們曾經從群體走出來的事實。」這好像也能解釋眼前這位長年待在山裡的攝影師,不似狼那般孤傲,反而總是一派平穩和善,溫熱待人。

BOX:山裡真心話
「想望分享山林」的心情
王文哲與羅詩怡長年為公部門拍攝的影片,較難有機會觸及至一般大眾,本著希冀將這些珍貴故事分享出去的心情,他們著手進行兩個自發計畫:其一是類似BBC「地球脈動」的科普影片,採網路平台分集播放,像是經營台灣版的Discovery頻道。其二是拍攝一部電影,結合生態啟發的生命探討,較富有個人理想色彩,預計在全台免費播映二十場,答謝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也回饋偏鄉。投注如此心力卻不計收益,旁人看來不解,王文哲卻說:「我們今天拍攝的所有東西,美其名叫我們的作品,但其實是自己幸運能參與這個環境,倘若山有神,這些景物都是祂願意讓我們看見的。如果我把這個東西變成作品來賣錢,就像有人給了你一樣東西,你據為己有並加以販售。」我雖來不及追問:「可是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啊!!」但似乎也明白,對他們而言,這早已不是工作,而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

對山與動物的敬畏之心
既定印象中,在高山遇見台灣黑熊這類大型動物,都是極危險的歷程,但看在王文哲的眼裡卻一派淡然。早年曾參與馬來西亞國家公園拍攝案的王文哲,在前往馬來半島拍攝老虎前,便事先向當地原住民請益,在土著的觀念裡,「老虎會尊敬大象,不會特別去挑釁如此龐然大物」,於是就替他準備了一大坨新鮮的大象糞便,緊要關頭時便可塗在身上,把人類的氣味掩蓋掉。實際拍攝之際,躲在偽裝點裡的王文哲即便已做好萬全準備,但當活生生的老虎逐步逼近自己時仍究不自覺顫抖,甚至會無意識地把身旁的糞便瘋狂地塗抹在身上,那是打從內心深處觸發的自保行為。

王文哲認為:「比較起其他有分佈大型掠食者的地區,台灣的山林相對安全許多。」好幾次在山上無意間遇到黑熊的他,每回都因太突然而來不及拍攝,當下根本沒時間感到恐懼,就只有滿滿懊悔沒拍攝到畫面而已。

採訪撰文 / 李盈瑩
照片提供 / 王文哲
原文刊載於《鄉間小路》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