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地學習,在自然裡撒野-土土野青









一件器皿、一束染線、一席色布,在各式商品推陳出新的年代,我們似乎逐漸忽略了物料從何而來,以及生產者的專業、工藝製作流程裡的諸多環節。位於宜蘭的土土野青工作室,便希望將這座自然城市帶給他們的滋養,轉化為各種工藝體驗活動,且希冀帶給民眾的不僅只於體驗本身,他們想望在這座依山傍海、自然資源如此豐沛的地方,引領民眾從最初的素材取得,一路到工藝製作,再到最終完成作品的那一刻。於是透過這樣深層的參與,我們似乎更能珍惜眼前難能可貴的物品,也能由衷給予土地以及工藝師應有的尊重。

首次舉辦的野外坑燒
三位年近三十歲的年輕夥伴,最早是宜蘭陶藝工作室的同事,後來因不同緣故相繼離職,索性相約前往位於南投埔里的苗春祭一同參與盛會。由於苗春祭鼓勵參與者自辦工作坊,其中有陶藝創作背景的簡郁文提出了「野外坑燒」的概念,於是因緣際會之下,三人首次對外舉辦的體驗活動便意外奠基了雛型。

埔里具有黏性的紅土以及豐沛的溪流,促成了製陶的成功,而一群充滿藝術隨興氣息的參與者,更讓他們感受到舉辦課程帶給自己正面的附加回饋,土土野青的主理人賴俞今就回憶道:「那時參與的學員都帶點嬉皮特質,有人還捏了一把菸斗,作品燒製後就直接放入菸草在一旁抽起菸來!」

器皿‧染織‧刺繡——生活化的野外工藝
或許是第一次的美好經驗,加上宜蘭豐富的自然環境與在地蓬勃的工藝氣息,讓三人篤定朝向「野外工藝體驗」的策劃之路,以一種更接地氣、足以在生活裡實踐的方式來呈現團隊希冀傳達的概念。於是去年春天,土土野青正式誕生,接連舉辦了「土裡土器」、「尋水染月」、「地衣寫生」三場野外工藝活動。

四天三夜的「土裡土器」野外燒陶工作坊,帶領學員從採土、磨土、搓練、陶器的捏塑與裝飾、坑燒窯的搭建等逐一而行,並在活動中夾雜野外生火技巧,採土的同時也順道採集野菜來共食、採集田裡的稻桿來煮茶,並走訪認識在地水路及風土,讓工藝體驗與常民生活相映相貼,回歸「工藝的本質即為生活」之概念。

第二場「尋水染月」工作坊,則循著宜蘭的水圳採集生長於山徑旁的月桃葉,從整理天然染材、煮染、定色,直至完成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土土野青所舉辦的工作坊都有互惠換工的設計,對於當代青年處境特別有感的賴俞今就認為:「我們活在這個世代,都深切明白青年工作謀生絕非易事,因此並非只有金錢才能兌換進修,我們希望自身的勞動或技能也能作為一種交換,讓這個社會不是只有價格充斥,更能看見每個人獨有的價值。」

有趣的是,正因這個機制,讓土土野青遇見了從天而降的天菜。以換工方式報名參與「尋水染月」工作坊的其一學員,正是團隊幾人在社群網路追蹤好一陣子,且特別欣賞其創作的「写生Guan Ling LU」,這位創作者主動報名了土土野青的活動,以刺繡教學換取月桃染布的課程學習,甚至接受他們的邀約,進而成為第三場「地衣寫生」的講師,將學員以水雞油、冷水麻、蓋草等植物染製而成的繡線,結合宜蘭潮濕山林特有的地衣植物,進行風格獨具的自然工藝創作。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天菜主動來追你』更令人開心的事呢?」,關於「写生Guan Ling LU」的合作插曲,土土野青們如是說。

來自土地的野性與美感
團隊三人恰巧都有設計背景,主理人賴俞今從台灣藝術大學視覺設計系畢業後,在台北古物行工作多年,遷居宜蘭後先後待過農場與設計接案。而曾至英國創作藝術大學(UCA)修讀陶瓷創作的簡郁文,熱愛創作,是團隊目前的陶藝講師。其中唯一土生土長的宜蘭人陳亭宇,除了求學時期的工業設計專長,本身更熱愛野地自然,曾在南澳自然田耕作,對於一切具有野性的生活技能都躍躍欲試,充滿動物直覺的他,在團隊中負責野外活動帶領的部分。

背景雷同,性格與風格卻截然不同的三人,因在宜蘭生活而相識,在種種的機緣與契機下,就這樣從無到有、層層堆疊成如今的樣貌。經過去年一連串的嘗試後,團隊在今年申請到文化部「輔導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聚落」的案子,策劃了「自然城市五感採集」的系列課程,團隊認為,畢竟大部分人並非天天住在山裡,倘若不願在離開山林後就與自然斷了連結、不希望山林的美好體驗與日常生活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那勢必要懂得在城市裡尋找一方自然。

「自然城市五感採集」便是在這樣的概念下催生而來,意即回到生活現場--大部分人居住的城市類型,在城市周邊尋找野地、公園、河濱綠廊,透過辨識與採集,將植物轉化為味覺上的野菜或野草茶;利用植物的纖維觸感進行拓印或自然框織,抑或善用植物的氣味來設計薰香與草藥花束、將礦物及植物轉化為視覺上的水彩色料,甚至採集植物製作樂器、採集土壤製成土笛。共同譜成屬於城市的五感--色彩、味覺、觸覺、氣味與聲音。

點子與活力皆十分旺盛的土土野青,日前接觸到位於礁溪二龍村的淇武蘭遺址文化,其豐沛的陶藝創作力令團隊大為驚豔,於是策劃出「平原之人」的課程教案,用現代的陶作方式,製作葛瑪蘭族昔日的「陶甑」(陶製的電鍋),結合前端圖騰的設計開發、陶器與陶甑製作,到最後實際用於蒸煮,呼應土土野青野外工藝生活的主軸。

經過去年與今年的能量蓄積,明年團隊將擴大舉辦「自然城市藝術季」,一場結合宜蘭舊城地景、自然資源、表演藝術的節慶。探問土土野青何以擁有如此豐盛的創意?或許當人們雙腳踩入泥土、踩入在地生活,來自土地的野性與美感便會源源不絕向你湧現吧!


採訪撰文 / 李盈瑩
圖片提供 / 土土野青工作室
原文刊載於《臺灣工藝》2018.秋季號